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10月6日,正值國慶、中秋雙節連假期間,譚維維《聲聲世世——風起八方劇場音樂會》在北京成功開啟世界首演。當晚,音樂會以新穎的視角、獨特的形式、巧妙的構思、真摯的情感和精彩的演繹,引發震撼效果、獲得熱烈反響。據悉,該音樂會已獲批文化和旅游部“新時代系列藝術創作工程——2023-2025舞臺藝術創作行動計劃”和“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和作品資助項目”兩項國家級重點項目。
《聲聲世世》的魅力何在?譚維維究竟用什么征服了在場觀眾?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浪潮中,它能夠為傳統音樂、現代音樂和世界音樂的融合發展帶來怎樣的思考和啟發?帶著諸多問題,我們探尋了這場音樂會背后的藝術理念與創新實踐。
風起田野:一位歌者的初心與遠行
“歌者”是音樂會主角譚維維的自我定義,這一定義某種意義上反映出她真誠謙遜、向善向上的生命姿態。她這樣表述自己走過的藝術歷程:“這些年,我總在想,音樂從哪里來?我們的聲音,我們的故事,到底和這片土地有什么樣的聯系?”“‘聲聲世世’,像是我生命里的一場回響。17歲那年,從四川的小城出發,一路往東、往西、往南、往北……像一棵野草,風把我吹到哪里,我就在哪里扎根,在那些不同的泥土里,拼命地聽、盡情地唱。”
一席話道出她對音樂本質的深刻思考和對自身使命的清晰認知??刀ㄇ楦?、華陰老腔、福建泉州南音、川江號子、潮州大鑼鼓、潮汕英歌舞、巴塘藏戲、昆曲、秦腔西北花兒……十年間,她跋涉于遍野鄉村,那些必須在原生音樂的實際發生地親身感受的體驗越來越多地積淀在她的樂思中,在她看來,音樂不只是表達情感的工具,更是連接人與土地、傳統與現代、自我與世界的橋梁。正是這種扎根生活的創作態度,賦予了《聲聲世世》獨特的生命力,那些源自田野的旋律、融合多元文化的節律,以及充滿情感色彩的演繹,無不詮釋出她對“音樂從哪里來”的深刻回應,表達出她對中國自古有之“采風”體系的領悟、致敬、自覺與超越。
音承古今:一場音樂的傳承與創新
《聲聲世世》由混沌、山海、人捺、大荒共計四個篇章、十七首作品構成。從整體看,其內容豐富、線索清晰、意蘊深遠,它以上古神話為靈感,將“風”化作一位追尋者,游走八方山海,匯集“八材”之器,聆聽上古回響,尋找神話的贊歌與文明流動的痕跡。
劇目涵蓋的十七首樂曲,首首有出處,首首有來路,在“傳統-現代”的雙窗口比照中,我們發現,其中最具歷史意義的部分就是,它承載著我們今天并不常見的民間藝術,傳遞了我們今天并不常聽見的民間音樂,它以非寫實的線性敘事和時空交錯的結構方式講述了一個個古老的中國故事。
以“跨界演唱”而著稱的譚維維,越發以她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和深厚的演唱功底,在民族、搖滾、流行、美聲、原生態中變遷自如,恰似跨越時空的對話,讓觀眾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到陌生的驚喜,在傳統的故事里發現當代的共鳴,這種既傳承又突破的藝術表達,不僅呈現了音樂的多樣性與包容性,也喚起了人們對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新審視與思考。
為了更好的活化傳統,其樂隊編制沒有采用傳統歌劇的完整交響樂隊,也沒有采用現代流行的全電聲樂隊,而是一套混合編制的多元體系。這套體系既保證了音樂的穩定性,又擴展了音聲的層次性。比如,《涿鹿之戰》的中國打擊樂器組合,《川江號子》的琵琶與古箏,《蘭花花兒》的板胡,《敕勒歌》的陶笛和馬頭琴,《阿果》的彝族口弦等,極具符號意義的傳統樂器,讓中國音色十分凸顯。為了符合現代音響審美要求,部分特殊音響則加入音效處理,讓觀眾的體驗更加舒暢而真實。
舞美的用心之處則在于以蒙太奇方式聯結民間、聯結歷史的奇幻,使《聲聲世世》有了非同凡響的功效——人們不但聽到了第一推動力源自何方的聲源,而且看到現代音樂人溯流探源的過程,讓觀眾耳目一新。
心懷世界:一種理念的探索與實踐
當音樂會落下帷幕,舞臺上那束微光仿佛連接著現實與未來,讓觀眾沉浸在深深的思索之中?;厥住堵暵暿朗馈?ldquo;扎根于沃土”的初心與起點,我們不禁對這位歌者以及整個創作團隊,充滿了敬意與欽佩。
在全球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時代,中國流行音樂的民族化探索,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一片嶄新的天地。它如同一盞明燈,同時照亮了那些在時代浪潮中逐漸被邊緣化的民間音樂,以一種新奇而富有魅力的方式,將它們推向了世界舞臺。
將《聲聲世世》置于世界音樂(world music)的廣闊領域,我們清晰地看到創作團隊所展現出的創新精神。他們以全新的觀念、獨特的視角、敏銳的意識和新穎的創作手法,將民間記憶轉換為公共記憶,在全新理念的探索和實踐中,讓古老的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這種創新并非是對傳統的簡單復制,而是在深刻理解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據悉,《聲聲世世》即將開啟全國巡演和世界巡演,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部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多元音樂風格的劇目,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在音樂舞臺上綻放更加奪目的光彩,將以更加創新和包容的方式為當今多元的世界貢獻更多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