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
當江蘇瘦西湖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遞交港交所招股書,這家“水上觀光第一股”的故事,幾乎具備了一個中國文旅公司成長的全部隱喻。它從一名導游的搖櫓聲中起家,走向資本市場的浪潮——但在這場“文旅資產證券化”的新航程上,瘦西湖也必須回答一個問題:觀光型景區的未來增長,從何而來?
瘦西湖的成功并不偶然。依托揚州最核心的自然與文化資源,公司形成了獨家經營的水上觀光體系,年游客量超千萬,營收三年增長近四倍。更重要的是,它抓住了“體驗經濟”的風口——從傳統搖櫓船到“夜游揚州”、再到大運河沉浸式演藝,“船娘文化”讓瘦西湖完成了從服務到品牌的躍遷。
然而,在資本視角下,這種模式的天花板同樣清晰。首先,瘦西湖高度依賴單一景區的經營許可。所有主營收入——無論是搖櫓船、觀光車還是夜游演藝——都綁定在揚州的行政邊界之內,一旦政策、天氣或流量結構發生變化,業績波動難以避免。
其次,水上觀光的可復制性不強。
它的文化符號與地理依附性極高,意味著短期內難以形成跨區域復制或規模化擴張。
從行業格局來看,瘦西湖的上市恰逢文旅行業重啟后的“資產活化潮”。在疫情后流量反彈、黃金周再創紀錄的背景下,地方文旅公司爭相資本化,意在通過融資實現“二次成長”。但對瘦西湖而言,這場IPO更像是一次結構性挑戰的自救:如何讓“景區型企業”過渡為“內容驅動型公司”。
未來三條路徑尤為關鍵:
第一,產品結構升級。從“游船+觀光”走向“演藝+內容+文創”,復制烏鎮與阿那亞的“文化IP+場景運營”邏輯,將一次性游客轉化為復訪用戶;
第二,數字與品牌延伸。
利用港股平臺融資后,可探索輕資產的輸出模式——通過管理輸出、品牌授權、數字化演藝復制“瘦西湖經驗”;
第三,區域聯動。
作為大運河沿線核心節點,瘦西湖若能與揚州、鎮江、南京形成“水上文化帶”聯動,打造“東方水路文旅帶”,則有望突破單景區依賴。
但挑戰也顯而易見。中國文旅行業在經歷“觀光紅利”之后,正快速進入內容內卷與體驗分化時代。游客不再滿足于打卡式游覽,而追求沉浸、社交與敘事;而這種轉型,意味著運營成本、創意能力與內容持續迭代的壓力都將倍增。瘦西湖需要的不僅是“上市融資”,而是一場由“導游式運營”向“導演式創意”的系統變革。
在“黃金周12億人次流動”的盛景背后,文旅業真正的分水嶺正在出現——傳統景區靠景養人,而新文旅靠內容生財。
瘦西湖的IPO,也許是一場文化旅游資產邁向市場化的實驗:它既是中國城市文旅運營能力的樣本,也是下一階段文旅資本化進程的試金石。
未來幾年,瘦西湖能否在資本的風浪中穩住船槳,不僅取決于它的船有多漂亮,更取決于它能否駛向更深的文化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