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
10月的中國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超級黃金周”,國慶節與中秋節疊加,讓這個假期不僅有八天長假,更激發了一個龐大的流動中國:交通、旅游、消費全面井噴。
官方預判指出,整個假日期間全國跨區域人員流動量將達到2.36億人次,日均2.95億人次。鐵路在假期首日發送乘客2313 萬人次,創下歷年單日新高;民航當日客運1920萬人次,同比增長3.6%。
與此同時,各大景區人潮如織,商圈和文旅活動火熱,消費券、數字文旅等政策紛紛上線,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假日經濟畫卷。這一切數據顯示:中國正在經歷的不僅是一場短暫的假日狂歡,更是消費與出行邏輯深刻變革的縮影。
然而,當我們把鏡頭對準那些追星逐景的游客,或那些忙著調價的商家,就會發現, “量高價弱、決策遲、住宿新型化” 已成為近年來節假文旅的新趨勢。
在人潮和商機背后,一股理性的力量正在改變傳統旺季經濟的走向:漲價越來越難以撬動收益,許多人臨出發前三天才決定目的地,房車營地和露營地的預訂量飛速上升。要讀懂這個正在出現的新常態,必須穿透宏觀數據,審視背后的消費心理、供給結構和政策環境。
漲價失靈:價格彈性的大幅下降
在人潮涌動的背后,許多酒店和景區卻發現“旺季提價”的傳統策略已經收效甚微。旅游產品的價格彈性系數從過去的0.8下降到 0.3,意味著同樣幅度的漲價對需求影響明顯減弱。為何如此?
首先,成本敏感度顯著提高。路透社采訪指出,隨著經濟增長放緩和失業壓力,許多游客傾向于選擇成本更低的出行方式,如自駕或選擇較近的目的地,并會利用公共假日免收高速通行費的政策來節省預算。機票價格普遍下跌,國內航班平均票價比去年同期開支便宜近 21%,國際經濟艙票價也低于 2019 年水平。在價格普遍下行的環境下,消費者對漲價更加敏感。
其次,價格信息高度透明化。互聯網和社交媒體讓價格比價觸手可及,OTA平臺的補貼和限時促銷將價格錨點壓低。游客在短視頻平臺上看到的攻略價格往往成了心理底價,商家稍有漲價,轉化率立即下降。
第三,供給側競爭激烈。疫情后的幾年里,酒店、民宿和營地大量開張,供給端的產能在短時間內釋放。在一二線城市,旺季酒店價格雖然依舊高位,但縣城和鄉村地區的住宿空余明顯,整體供給充足抑制了價格上漲。大量游客被這些相對低價、具有體驗感的新型住宿分流,傳統酒店不得不與之競爭,降低漲價空間。
最后,宏觀政策傾向普惠。為了推動消費復蘇,各地政府推出免票、減價和發放消費券等政策,比如安徽推出的“信用旅游”,允許游客在無需預付的情況下預訂酒店和景區。這些政策便利了出行,卻也讓價格保持在低位。
價格彈性下降迫使企業思考“提價”之外的道路。許多商家轉而強調體驗價值:與周邊資源合作推出早鳥團、高鐵接駁、深度導覽等復合產品,用附加體驗提高客單價;同時積極推出減配房(不含早餐、不含保潔)滿足成本敏感客群;通過APP推送和會員體系實時調整價盤,避免在需求低谷時誤漲價帶來的流失。
決策周期的縮短:旅行計劃快進至最后72小時
另一明顯變化是旅游決策周期的持續壓縮。根據多家平臺數據,假日出游的平均決策周期已從疫情前的14天縮短到2-3天,約有六成訂單在出行前三天內完成下單。這種“臨門下單”現象的背后是多層次的原因:
不確定性和觀望心態。天氣變化、交通擁堵乃至景區限流都讓游客不愿提前過早預訂,他們更愿意持幣觀望,等到出行前獲取最新信息再決策。
退改政策寬松。多數OTA平臺推出了“隨心退”“免賠退款”等規則。消費者可以先鎖定低價,再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是否啟用,不必承擔過多損失,推動了臨時訂購。
技術與內容驅動消費。短視頻和直播平臺的實時分享讓許多人刷到“流量秘境”后立刻心動,平臺隨即推送周邊酒店和門票,以完成從“種草”到“拔草”的閉環。智能推薦結合天氣、車票余位、景區人流數據,為用戶推薦適合當下的目的地,這種數據驅動的場景化推薦極大壓縮了決策鏈條。
政策鼓勵即時消費。部分地方推出信用旅客模式和消費券,允許游客無擔保預訂,大大降低了外出門檻,刺激了臨時沖動消費。
決策周期的縮短要求商家調優運營節奏,把過去提前一個月的促銷戰線壓縮到假期前一周甚至三天內。許多酒店將預售盤、價值盤和臨采盤分開運營:預售盤在節前一個月吸引預算敏感客群;價值盤在節前一兩周主推升級套餐;臨采盤則重在出行前72小時推出閃促和實時優惠,通過短信、APP消息直接轉化。同時,景區和當地政府通過實時播報游客流量和道路擁堵情況,引導游客分流到冷門景點,緩解突發客流。
非標住宿和微度假:新住宿、新空間
今年黃金周的另一大看點是非傳統住宿的蓬勃發展與“微度假”的走紅。這不僅因為傳統旅游景點火爆,更得益于自駕旅行、房車營地和鄉村民宿的流行。新修建的花江大峽谷大橋在貴州省縮短了行車時間,橋旁營地和民宿早早爆滿,許多游客邊自駕邊入住營地。
此外,地方政府在節前推出了1.2萬場文化活動,包括 300 場大型燈光秀和 500 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游客除了去景區,還會選擇在鄉村看燈會、參加古村落音樂節、觀看藝術展。在這種“文化+旅游”的融合驅動下,不少年輕人更愿意把假期拆成多個微度假:周邊一日游、自駕車三日游、城郊露營等。這樣的旅行不用長途奔波,成本低、體驗豐富,既能享受假期又能避開人潮。
全球視角:出入境與跨境線路的新增長
中國假日經濟的吸引力不僅局限于國內。今年的黃金周正值中國實施多項免簽和簽證便利政策,不少國家也推出針對中國游客的優惠。OutdoorSportsList 網站報道,2025年黃金周預計平均 2 百萬人次的出入境客流。天津國際郵輪碼頭將在假期迎來四艘游輪,載客超過 8000 名。此外,中國鐵路部門新開通了從昆明至老撾和越南的跨國高鐵線路,為云南的旅客提供了新的出境方式。這些數據說明,中國假期的人潮正轉化為入境旅游和跨境互通 的強大動力。
業內人士指出,伴隨人民幣匯率調整和各國簽證便利化,中國游客對出境游的熱情將繼續上升;而在入境端,中國進一步擴大免簽國家名單,稅退政策和境外游客支付便利化措施,也在吸引更多外國游客來中國體驗節日氛圍。這種雙向流動為酒店、景區、免稅店和零售業創造了新的增長點,也對口岸、客運和國際航班提出更高要求。
深層動力:經濟轉型、技術賦能與文化自信
這些新現象的背后,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消費升級的必然結果。
自疫情之后,國家持續推動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的發展策略,激勵企業在擴大內需和提升服務質量上下功夫。 假日期間,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貿易政策支持新消費,這些措施刺激了消費熱情。此外,69億元的專用債券用于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累計投入300 億元,通過政策杠桿撬動超過2萬億元的消費。這些舉措在居民收入仍承壓的情況下,為消費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技術進步同樣是驅動變量。移動支付、在線預訂、AR 導覽等提升了出行效率;算法推薦引擎準確分析用戶偏好,推送合適的目的地和套餐;
借助數字游客管理系統,景區可以預測客流并靈活調整限流措施,保障安全。各地方推出的信用旅行模式甚至允許游客免押金入住,解決了傳統旅游體驗中最讓人詬病的“繳押金”環節。
文化自信也讓更多年輕人愿意探索本國的歷史和非遺項目。ReportLinker文章指出,今年的革命主題旅游訂單同比增長40%。
大量非遺展覽和紅色教育基地成為熱門打卡地。這種文化消費的興起既有教育意義,也推動了產業融合,讓旅游不再是簡單的觀光,而是一場深入文化與歷史的體驗。
假日經濟的長遠價值
2025年的“超級黃金周”再次用龐大的流動和旺盛的消費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市場的活力。記錄被一次次刷新:客流數以億計,消費額數以千億計,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跨境互通渠道增多。更重要的是,在這些令人驚嘆的數字背后,我們看到了理性、品質與多元。
這些關鍵詞正在重塑假日經濟的版圖:價格彈性減弱促進商家轉型服務競爭,決策周期縮短推動平臺升級實時運營,非標住宿與微度假興起彰顯游客對自由與自然的向往,跨境旅行為全球旅游業注入新的能量。
旅客的移動與消費的增長共同勾勒出一個“經濟在路上”的中國。當列車呼嘯,航班起降,汽車穿梭在高速公路與鄉間小道,假日消費不僅僅是購物與打卡,更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文化之間的連接。未來,只要不斷提升體驗價值、深化文化自信、推動行業融合與可持續發展,黃金周的意義將超越短期刺激,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長期驅動力